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独属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最真实的快乐

2017-02-14 姜婉茹 有机会网

文章来源:生活实验室

作者:姜婉茹

【导语】2017年2月6-11日,生活实验室在巴黎举办了一场关于中国当代共识社区的公益展览

展览发起人姜婉茹相信,共识社区存在的意义和现实的可行性是,“有一个相对独立又社会的生活空间,有一群志同道合、待在一起特别舒服的人,完全可以在尊重大社会的前提下,设计独属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最真实的快乐。” 这样的信念,源自她生活中长期的观察和思考——

共识社区巴黎联展发起人手记

聊聊初衷,探寻理想生活

作者:姜婉茹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我是婉茹,那时,20岁的我在青岛崂山上的“家园计划自给自足实验室”做短期志愿者。

在山上的日子悠长缓慢,自己搅三合土盖房子,挑桶打山泉水,饿了菜园里摘些菜,也在地里种下喜欢的花花草草。在这里每天只劳作四个小时左右来亲手构建自给自足的生活,剩下的时间大多被用来弹琴、读书、写作、会友。有时坐在院里读书,一颗枣子不请自来地从树上砸下,这是大自然的温柔赠礼,而城市中长大的我们,已经远离它的怀抱太久了。

不断地有对家园计划感兴趣的志愿者或媒体上山探访,其中大多是有趣的人,很轻易就一见如故。入夜生一堆篝火,烤土豆或地瓜,饭香中新朋旧友环坐着听蝉鸣和晚风,一抬眼就看见夏夜里繁星满天。

家园计划的发起人唐冠华说,自给自足实验室是一个共识社区的雏形。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共识社区”这个名词,简单地说,就是志趣相投、性情相合的人按照喜欢的方式生活在一起,这,大概就是桃花源在当代的样子吧。

△ 家园计划自给自足实验室(图片来自网络)


说起来,我与桃花源结缘很早。

5岁,我喜欢默默背诵陶潜的这篇《归去来兮辞》,反反复复地想象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栖落在传说与现实边界的理想国度。

12岁,互联网渐渐兴起,我混迹在一个武侠论坛,每天守在屏幕前,写一些稚嫩笨拙的文字,满怀期望地等待侠友们的回复,沉迷于那些字句里偶然闪现的——理解的光芒。那时我以为自己只是在迷恋优美的辞藻和诗篇,迷恋着文字所描绘出的一个个尚义任侠、快意恩仇的故事。

直到后来,网络论坛日渐式微,那个承载着我们少年侠气和青春幻梦的世界也在时代的车轮下轰然倒塌。就好像一个真实的理想国被强行从生命中抽离出去,突然就没有了家,不能再活得那样自由,恣意,真诚,真实。

我开始与论坛上的好友通信,在信里,我们像一帮亡国的遗老遗少,一遍一遍,变换着视角、心情、语气、风格去描述旧日的时光。失去时才慢慢懂得,让我不住回望、沉溺、怀念、审视、屡次刻意冷静疏离又屡次重燃渴盼再度心生向往的,是那些被理解的瞬间;是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是那些在想象中一点点变得丰盈完满、配得上倾盖如故莫逆之交这样美好词汇的感情;是那种可以不戴面具、放肆生长、随性自由、坦率真诚而不怕受伤的生活。


高中,作为一个不算聪颖的山东考生,我被囚禁在试卷堆里,社会价值排序和主流生活的规则以一种近乎蛮横的方式强势占领了我的世界:它是被没收的课外书、被撕毁的原创小说,它是无穷尽的大考小考、是被成绩排名摆布着的欢喜或忧愁。它是被溺死的青春里,浮浮又沉沉的梦想,放眼望去寸草不能生,只余留一片压抑和干涸。

那些曾说自己一只脚踩在现实,一只脚驻留梦想的青葱少年们,终于都朝着现实的方向一骑绝尘奔驰而去了。而我,也终于学会用沉默和微笑来保护自己心中的一星火苗。

18岁,得到小语种提前批的保送资格,即使深切地明了自己并没有学习外语的天赋和热情,还是没有勇气放弃那张近在眼前的985文凭。

主流生活的规则再一次显形了。

19岁,不甘心继续过这样压抑不快乐的生活,作为不能转专业的保送生,我按自己的意愿双修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四年,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生活究竟还有什么可能性。一面顶着每天10小时满满的课表,一面活跃在旅游学社的活动现场、支教团的会议厅和话剧排练室,还不时趁着小假期天南海北地独自旅行,去看不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

清明的夜里,组织一群陌生人骑行穿越城市的对角线,在暴雨中等待海上的日出。

做音乐节的乐队接待志愿者,晚上在海边围着篝火弹琴唱歌,吃肉喝酒,拨一拨弦,三两个音,音乐轻易就带我们重拾那些简单纯粹的快乐。

石家庄的沙发主让我单独住一套180平的房子,大鱼缸里深蓝色的水不住摇晃,他说,我这样帮助你,是因为有人在我年轻时也这样帮助过我。

北京的沙发主骑着单车去接临时被爽约流落街头的我,他讲了一生所有的秘密,之后再也不再见。

在城郊住帐篷,把相机交给推车卖水的小贩帮忙带回家充电,清早6点他就给我送了回来,憨笑着说挺贵的东西,怕我担心。

连续坐五十个小时的无座火车,从青岛去漠河,跟列车长聊得投机,帮忙推着零食车,吆喝着啤酒饮料矿泉水穿梭在车厢里高声叫卖。
……

旅途和狂欢中我们遗忘了身份,遗忘了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纵情恣意地表达自己。与其说我们热爱旅行,不如说我是热爱那些彼此坦诚的时刻,相互理解的轰鸣。如果可以,我希望不必踏上漫漫长路去捡拾生命中这些闪光的瞬间,而是能够将它们延长,延长,让每一刻都值得起舞,让每一天都随性自由,真实坦荡。

本科毕业后,我来到法国留学,在巴黎某华文报社断断续续地做了两年实习记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各行各业的人,观览他人的生活方式,也思考自己的理想生活。

15年10月,怀抱着童年时那个关于桃花源的稚嫩想象,我跟随家园计划走上了“共识之路”,探访了欧洲一些有代表性的共识社区。

我越发明白它存在的意义和现实的可行性:有一个相对独立又社会的生活空间,有一群志同道合、待在一起特别舒服的人,完全可以在尊重大社会的前提下,设计独属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最真实的快乐。

你想象过生活的其他样子吗?

可以像泰泽基督普世教区的修士们一样,心怀信仰过上简单纯净的日子吗?早课、晨祷、午祷、晚祷之间,时间在这里沉默而庄严地缓缓流过。烛光摇曳中,他们反复唱着泰泽独创的圣歌,朴素而真挚的歌咏把人的心洗濯成天空和海洋的颜色。

△ 采访泰泽社区访客 摄影:唐冠华

△ 泰泽社区周六的烛光晚祷

可以像达曼胡尔人那样,为了信念耗时十七年,纯手工打造一个理想中的地下宫殿吗?他们在那里展现众神平等的美好愿景,也尊重每一个生灵,和植物朋友们拥抱打招呼,尝试录下植物的歌声。

△ 达曼胡尔地下宫殿

或者像塔美拉生态社区的居民那样,致力于和平的研究?他们和动物“对话”,最终蚯蚓乖乖只吃划定区域的生菜、小鸡自己决定蛋的用途、野猪帮忙翻土成了同事……人类之间、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着,探索着不占有也不被占有的“自由之爱”。

△ 塔美拉社区冥想小径

△ 共识之路成员在塔美拉社区 摄影:社区好心居民


你喜欢什么样的生活?

为什么一定要每天卖八个小时时间给工作?为什么一定要屈从社会的压力,在合适的年龄结婚?如果现在常闷闷不乐,为什么不尝试去改变,换一种生活方式?

我仍在思考和寻找的路上。

我曾经记录了太多别人的故事,我想趁情怀和热情仍在,遵循兴趣和思绪的指引,自己发起这样一个以中国乌托邦社区为主题的展览。它也许能帮我理清思路,也可能带给仍在寻找方向、辨识理想生活轮廓的人们一些启发。

它不是提倡避世隐居,不是提倡抱团取暖,而是希望通过展示这四个社区把理想变成现实的真实状况,让人们看到更多生活的其他可能性,从中得到勇气和力量。



△ 中国共识社区巴黎联展现场(更多现场实景请至公众号“生活实验室”)

延伸阅读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合作)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多转发,人人有机会扫描二维码,关注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